近年来,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实施网络攻击窃密手段不断升级,国家安全机关近期通报三起重大失泄密事件,揭露 “随意存密、轻信伪装、大意疏防” 三大高危行为。谨记:不可随意存储涉密信息、不可轻信未知来源信息、不可忽视系统安全防护,避免成为网络窃密的突破口。
一、随意存密引 “毒患”:千份涉密文件因 “便捷” 暴露
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王某为图工作方便,违规绕过审批流程,在个人联网计算机中存储 1000 余份涉密文件及敏感资料。一日,其收到主题为 “会议通知” 的邮件后未作甄别,直接下载附件,导致计算机被植入特种木马程序,受控长达三个月,全部违规存储数据被境外势力窃取。
风险警示:个人设备≠安全存储载体。《保守国家秘密法》明确禁止在非涉密系统 / 设备处理国家秘密,“便捷” 心理可能成为泄密的源头。
二、轻信 “官邮” 陷圈套:一封钓鱼邮件攻破单位信息防线
某机关单位办公邮箱收到标题为 “×× 规划〔20××〕×× 号 (以此为准)” 的邮件,工作人员小张误判为官方文件,未核实来源便点击邮件内 “官方链接”,页面跳转至钓鱼网站,办公邮箱密码及内容瞬间被窃取,导致单位敏感数据泄露。
典型漏洞:伪装邮件常利用 “正式标题 + 紧急通知” 心理诱导点击。《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规定》要求对未知链接保持警惕,任何涉及工作系统的操作需经多重验证。
三、大意疏防 “门洞” 开:OA 系统漏洞致重要数据被倒卖
某科研单位使用的 OA 系统因长期未更新漏洞补丁与杀毒软件,服务器被境外黑客攻击植入木马病毒,最终造成重要数据被窃取并倒卖。国家安全机关调查显示,此类利用系统漏洞的攻击正针对党政机关、关键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蔓延。
技术警示:安全软件是网络防线的 “哨兵”。未及时更新的系统如同 “敞开的大门”,攻击者可通过漏洞轻松植入窃密程序,监控数据传输。
国家安全机关三条硬核提示:让秘密不再 “裸奔”
数据安全无小事,网络防线筑于微。 维护国家安全,需从每一次谨慎点击、每一次规范操作开始。如发现可疑情况,立即拨打 12339 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。
(信息来源:人民日报、国家安全部)